更新时间:2024-07-30 21:49:01点击:
文/魏以进
热爱,是一个热气腾腾的词,什么是热爱,热爱会持续多久,为了热爱,我们会做多少努力?在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又给热爱留了多少时间和耐心?
年过半百的吴萍给出了这个答案。在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馆长、夷陵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位置上,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对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爱演绎到了极致,2020年被 评为宜昌市第九届优秀专家和夷陵区第五届区管专家。她现在的职务是区文联副主席、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她,却格外谦逊,言谈举止无不显露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 我好幸福哦!”正是这句质朴的感叹,戳中了不少人的泪腺。2024年7月12日,在夷陵非遗采写对接会上,刚从非遗现场匆忙赶回来的吴萍对笔者说:“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成绩,但我还是很喜欢很热爱这个行业的,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个行业,可以说,夷陵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事实是,她呕心浇灌文化桃李,沥血哺育非遗鲜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担任非遗中心主任之前,她经常参加演出,曾先后荣获欧阳修文艺奖、三峡文艺明星奖和宜昌文艺“百花奖”。其实,本质上她是个有艺术范儿的专业技术人员。
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在夷陵非遗保护的道路上,吴萍走得坚实、稳当,组织策划区内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在她的任期内,夷陵区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27人。数字本身是枯燥的,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与数字相关的人所做的工作。
早在10年前,吴萍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夷陵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全区文明个人”和“先进个人”。接任区非遗中心主任后,凭着在业内的造诣,很快成为宜昌市职称评审专家。身份变了,影响力随之增强,这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非遗保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业。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吴萍表达了对从事非遗保护事业的幸福感,她说:“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非遗保护,我却做得津津有味,一半是缘于责任,更多的是热爱。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我这样做,既保护夷陵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又促进夷陵社会凝聚力,还传承夷陵文化传统,所以即使辛苦、劳累甚至不被理解,我也乐意,只要能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个人的荣辱得失算得了什么?”
话虽质朴,却掷地有声,吴萍虽年逾半百,却依旧红光满面,光彩照人,她说,是信念与热爱让她充满了活力,非遗事业给她的人生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十分坚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当前的社会中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990年,这是吴萍正式入行到现在的时间,如果以时间计算热爱,她的热爱恐怕还要更早,时至今日,这份热爱也还在继续。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吴萍的故事让这句话具象化了。笔者有幸与夷陵区非遗保护的代表性人物吴萍对话,聆听她对人生、对理想的思考与感悟。
传承:一靠载体,抓好阵地建设
吴萍是学艺术的,早年在文化馆从事舞台艺术,在肢体和动作的演绎中成长起来,后走上管理岗位,担任区文化馆馆长,诠释了温吞如水的演艺生涯,她的人生经历似乎也恰好吻合了那句歌词:“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吴萍的故乡在非遗,那是内心的归宿,这才是她热爱的事业。2018年,她开始担任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中心主任。从那以后,吴萍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夷陵非遗保护的事业中来。在不低的起点上,她开始了继承和发展。
“夷陵非遗保护中心从成立到现在,共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省级6项、市级10项、区级39项,现有传承基地19个、传习所45个。要说这已很不简单了,都是我的前任领导和现在的我们一步一步调查申报出来的,我们是用汗水在浇灌项目,用足迹在丈量基地,组织和人民信任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鞠躬尽瘁。”说到这里,吴萍竟有些激动,泪花在眼眶里打转,她再三表示,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归功于非遗保护中心全体兄弟姐妹的辛勤付出。
她说她就像一枚棋子,随时听候调遣,风里来,雨里去,陪领导考察,陪专家调查,带同事筛查,一句话,要把夷陵非遗传承的载体即阵地建设好,有了稳固的阵地,非遗传承就有了载体。
截至目前为止,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在省、市范围内都走在前列。这一工程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缺资金,差人手,雄关漫道,任重而道远。然而,吴萍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困难,她越是往前,她相信,背后有组织,身边有同志,只要齐心协力,就能众志成城。
请看一组数据:近年来,投资41万元建成刘德芳陈列馆;筹资300万元,在河心公园建成裕孝家庭博物馆;筹资100余万元在望家祠堂建成家族文化传承馆;在龙泉古镇建成姜祚正趣诗指书馆;投资近5亿元建成集文化馆、非遗展示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为一体的夷陵文化中心,这一中心的建成,为文化展示、文化活动、非遗传承、文化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为市民城市游的首先之地,成了夷陵文化的一张品片。虽说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作为非遗文化的业务骨干,她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她就像一个舵手,在前面瞭望和掌控方向。
在乡镇也有亮点:2022年,区非遗中心出资在分乡镇建成使用的非遗展示馆,无论是建筑质量,还是社会价值,在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全市同类场馆的标杆,发挥了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阵地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吴萍深有感触。“非遗保护的阵地建设虽说刻不容缓,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大家都能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但资金却成了头痛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我的同事殚精竭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为夷陵非遗事业添砖加瓦,一是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向国家争取三峡后续资金88万元用于非遗档案建设、购置非遗保护所需的各类设备和传承人经费补助;二是筹集专项资金,陆续收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专项经费28万元,先后用于制定区内非遗保护规划、保护非遗项目、打造群众文化队伍和评估、申报、命名、筑堡等工作;三是成功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争取到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全区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三是统筹其他专项资金30万元,对区内乡镇文化部门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扶持。蛋糕只有这么大,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真是难啊!”说到动情处,她有些激励,忍不住用手抹了一下眼睛,“即使任务重,压力大,我们也不会退缩,因为上有组织领导,中有部门支持,下有我们这个团队通力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全力保护和传承好夷陵非遗项目。”
吴萍扶了扶头发,微微一笑,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演变成了刘禹锡笔下的两句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传承:二靠人才,抓好队伍建设
无论何种行业,人才是关键元素。吴萍深谙这一点,在工作中主动践行,力求做到最好。她的性格有个特点,认定的事,热爱的事,即使经山历水,也会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担任区非遗中心主任后,她格外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所有的非遗传承,都要靠人来完成。吴萍曾在一本书中看到:队伍建设能够提升组织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与支持。
既然与非遗有关,首先就要开展传承人培训。吴萍知道,各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虽说得到先师真传,可素质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白非遗项目的真正内涵和传承价值,只有传承人素质提高了,非遗项目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举一例,用一个成语形容便是一叶知秋。2019年6月,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在区委党校举办分乡皮影戏培训班,来自下堡坪乡、黄花镇、雾渡河镇的等10个代表队的学员们参加了集训。“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辅导、交流展演等形式,帮助学员们学习了皮影历史渊源、发展与现状、理论知识、表演技巧、道具认识以及皮影雕刻等知识,”吴萍对此记忆犹新,这是她亲自抓的一次活动,“学员们通过传帮带,由皮影戏爱好者变成了皮影传承者,可谓意义深远。”区内的主流媒体对此评价很高:有效推动了当地优秀文化“活态”传承,发扬光大了民间皮影艺术,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传承需要环境和氛围。2020年10月27日,非遗中心举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雾渡河民歌”培训,来自雾渡河、黄花、三斗坪和太平溪等乡镇的35名“雾渡河民歌”传承人参加了集训。培训以展演形式进行,学员们在生动活泼的音乐声中互动,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培训是常态化的,只要机会成熟,筹集了经费,吴萍领导下的非遗中心,就会开展相关的培训。吴萍高兴地说:“我们成立非遗专家委员会,邀请大学教授专家团队跟进建设工作。培训时,既有专家讲座,又有实际操作,学员们常常是带着兴致而来,抱着满意而归,立体式的收获令他们十分期待。”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泥巴人,雅俗共赏,才是艺术的发展方向。
就这样,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组织严密、安排合理、操作性强、注重实效的传承人培训,成了一种常态化的队伍建设机制。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了327人的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为夷陵非遗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一个代表人物,所以队伍建设的第二步,就是逐级向上申报传承人,扩大夷陵非遗的影响力。“这既是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可与肯定,又是对非遗项目的促进和提升,还是对夷陵地方文化的推动,”吴萍介绍说,“在我的任期内,共向市、省、国家级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7人,这些人都是夷陵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要好好爱护,还要给他们搭建更大的展示舞台。”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把“宜红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把它的代表性人物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这一传统的制茶技艺发扬光大。
盼望远方,目光看向未来,促进非遗保护进校园,这是吴萍任区非遗中心主任以来,做的最有前瞻性的一件事。先后在区实验小学、鸦鹊岭梅林小学、下堡坪小学等学校开办夷陵版画、宜昌丝竹、民间故事社团,将非遗保护项目内容纳入教学课程表,出版《夷陵民间故事》等校园读物,培养非遗后备人才储备。如今,夷陵版画社团成了成了实验小学的品牌社团,该校的版画社团研究课获教育部优秀案例奖,将非遗文化的核心元素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
非遗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这是一个文化人的情怀,更是一个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远见卓识。正如她喜欢的南宋朱熹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们才是源头活水,未来的希望。
传承:三靠展现,抓好活动开展
吴萍认为,传承非遗的最好体现便是开展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将非遗项目的真正内涵与文化精髓发扬光大。她介绍说:“我们先后开展了非遗传承、非遗展览展示、非遗展演、非遗进景区和非遗进民宿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打开了非遗的视野,优化了非遗的形象,丰富了非遗的内涵,让非遗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人们的印象里,绘画好像只能在纸上用笔进行,省级非遗项目夷陵版画却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认识,刻刀和木板就能把世界和人物形象地展示出来。
2019年10月21至29日,非遗中心承办的“2019年夷陵版画创作培训班”在小溪塔官庄村举办,来自全区各乡镇的20名特殊人群学员参加了集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新章围绕夷陵版画的创作特点,为他们系统讲解了版画的创作过程,对绘图、转印上板、雕刻、上墨、拓印的全过程作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学员们通过学习,共创作版画作品26幅。
吴萍参与这一活动,还亲自创作了一幅版画《橘颂夷陵》,她对此感触颇深:“此次活动就像一盏明灯,从传承版画技艺、培养夷陵民间版画传承艺人,助力残障人士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是的,美从民间来,文化也需要泥土的芬芳与甘醇的汁液从根儿上滋润。
非遗展示、展览,是推介非遗的时代载体。2019年5月11 日,吴萍领导的区非遗中心在宜昌市华祥商业街组织《夷陵版画国》、《夷陵民间剪纸》、《栾师傅制茶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夷陵民间刺绣——牵花绣》、《三峡指墨画》和《艾民面塑》等7个非遗项目参加宜昌市非遗主题日展演活动,各项目代表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儿,赢得观众交口称赞。
影响是无形的,非遗项目的价值在目光和动作中得以传播,作为区非遗中心的领头雁,吴萍深知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传承人,还是促进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人,都会在活动中被深深触动,情不自禁地拨动心底的情弦。
吴萍和非遗中心组织开展的非遗展示活动还有很多,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非遗项目风采的展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和推动夷陵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吴萍清楚地记得,2019年11月4至6日,区非遗中心承办“美从民间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大赛,当时有27名选手参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决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为把活动推向深入,非遗中心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夷陵版画》等进行了展览展示。
文化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还能为现代经济服务。与时俱进,非遗中心开展非遗课堂进景区活动,影响深远。2020年10月20日至24日,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乡皮影戏”传承人培训班在黄花镇三峡奇潭景区举办。培训过程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德芳、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成树为学员献上《薛丁山大战棋盘山》和《罗通扫北门》知名剧目,受到热烈欢迎。
作为非遗中心负责人的吴萍,自然是活动的策划人和总监督,她对笔者说:“非遗培训在景区举办,不仅为皮影戏传承人和艺人搭建
学习和实践平台,同时也加强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融进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感受非遗,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助力。”
非遗保护是吴萍和她的同事们的职责和任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夷陵非遗文化日趋深入人心,影响力和助推力蒸蒸日上,日益显现出文化的软实力。湖北省文旅厅的领导在视察了三峡人家风景区巴王寨非遗街区后,高度评价夷陵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提升非遗在旅游中的可见度、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实施标准化、动态化管理,牢牢把握住非遗的文化内核和本质属性,推进非遗示范点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吴萍知道,这既是首肯,又是激励与希望,她深知,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但这条道路无论有多远,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对梦想的赤诚热爱,对非遗事业原则的不二坚守,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平常心。吴萍用生动的人生故事为人们诠释了“事业心”的内涵。
因为热爱,所以即使是雄关漫道、风霜雨雪,吴萍也会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岁月,才是热爱的试金石。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回首非遗保护的足迹,吴萍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什么语言都是多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夷陵非遗,带给吴萍岁月的笑容,那么明媚,那么灿烂。
但她微笑着,轻轻地说:“热爱,延长了我的艺术生命,不过,无论多么精彩,我也只是一名非遗文化从业人员。”
(魏以进,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百余篇散文于UN《New China》、香港《文汇报》、《湖北日报》和《三峡文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故乡魏家坡》。创办小荷文学社,指导学生写有千余篇习作于各级各类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