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2-15 00:12:35点击:
——记中红网创始人江山
(胡永丰少将)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在乙巳之春,我想起与中红网创始人江山从相识、相知到成为挚友的交往。
2019年12月29日,在著名的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参加国家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公益活动发布会。盛会云集了党政要员、军警将官、公益企业领袖,以及不少知名媒体的明星记者。
军人习惯,我去得较早,未去贵宾室。在庄严、雄丽的会议报告厅,我与90后参会的服务义工和志愿者正热聊。一位不曾相识的长者,俏然来到我身旁。他穿着很旧的棉袄,头发花白,面容黝黑,气质非凡,俨然是一位饱经风霜、忠厚老实、年逾古稀、党的农民
很惊奇,简短交流,却把我带回到炮声隆隆、雪舞烽火的朝鲜战场。在战壕中,接受战地记者
情深深、血浓浓。娃娃兵时代的我,在战斗的异国他乡,见到许多我国著名的大作家、大记者魏巍、刘白羽等,还有四川老乡巴金、郭沫若大文豪。他们对我们这群战火里成长的红小鬼,
新时代网媒先锋
正人先正已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江山同志年近八旬,为了赶制新闻稿件,经常加班熬夜,保持着年轻时代为人的热情、工作的激情。他铁肩担道义,将抢救国家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与众多的革命后代,以及有志于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事业。正人先正已,做事先做人。江山用习主席“打铁需自身硬”的教导鞭策自已。
创办红色网站
中红网创办于2001年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时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网河北频道执行总监、新华社石家庄记者站站长的江山,创建了中红网。江山办网提出了鲜明的宗旨是“为了感恩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同时为了抢救红色历史文化资料,传承红色精神”。***主席曾于2003年3月16日为中红网题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建网二十多年来,中红网江山等同志始终不忘办网之初心,不负领袖的嘱托,把中红网作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坚强阵地,以战斗者的使命感和雄风睿智,勇敢地守护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娱乐至上充斥宣传战线之时,他们没有迷失方向,而是高举革命旗帜,和人民站在一起,逆势而上。宏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不愧为新时代红色网媒的风范。他们红色的新闻,具有革命的风骨、时代的风韵、奋斗的特质、传播的超速。
斗室写春秋。我曾到江山在北京的工作室,是在西郊四环外偏辟的一个小区里很旧的房子内,只有十几平方米,能放一个小床和办公桌。我去后只能坐在临时的活动凳子上。不少人要提供高级宾馆、大楼,他都未去。他认为能把事做起来就行了。他深知毛主席当年许多鸿篇巨著都出自延安窑洞。江山曾是新华社国内部政文外事记者(中央组的前身),多次去过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熟悉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伟人简朴的办公室。他说,伟人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
传承红色文化
江山同志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模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身上。它承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思想品格,彰显精神气质,反映实践本色和它的价值。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就、文化建设新成果,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中红网与红色旅游结合,创办红色文化平台与载体。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基地……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平台。充分运用“二馆一地”。许多实物、建筑物、山水、园林,纪录着老一代革命人的丰功伟绩。江山用了很大精力创建与宣传网上网下结合的高端二馆一地。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红色姻缘情深
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的新华社小记者,与河北一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成亲,他们不因地位的悬殊、地域的差异、职业的不同、誉名的大小,而结合成一对相亲相爱到永远的伴侣。在漫长的婚姻长河中是罕见的。他们纯真动人的奇丽姻缘、红色家庭,真实地演译着“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江山原名江勤泉,是江苏省武进县的农家子弟,1965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后来又当了编辑与记者。1974年,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
1990年经检查,吕玉兰患上了脑血管痉挛病,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时间。出院后,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1990年12月,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俩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从江山在妻子逝世30年后,在他所写的“玉兰花香在春天——告慰妻子吕玉兰”的纪念文章中,穿越时空,闻其芳香:
“淡淡的、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脾,勾人魂魄。这就是我心中永不凋谢的玉兰”;
“你是多次当选的农业劳动模范,十几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任过中央委员,任过河北省委书记。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新华社记者,地位如此悬殊,从结婚到你去世,在长达20年的夫妻生活中,一直相敬相爱。婚前的通信中所说(通信共23封,你喜欢我“高高的个子,身板直直,年轻有为,人也老实。真有点一见钟情”。我喜欢你的一切。你多年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你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是我行动的楷模。我更感念你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在四季换装之际,你找来缝纫师,为我做棉袄、棉裤和短袖褂子。“我们20年婚姻生活最甜蜜的阶段是在两头。前头是新婚蜜月,后头是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我就整天整夜陪着你,我们也才第一次拥有了每日每时厮守在一起的二人世界”;
“你去世后不久,我就强忍悲痛开始采访、收集资料,为你写传记,并将这件事向***同志做了汇报。他在电话里说:“好,太好了!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吕玉兰同志是很优秀的劳动模范,也是我们党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你一定要好好写一写。”
领袖关怀恩重如山
“革命领袖对我一家,恩重如山”,江山同志深情地说。早年,他和爱人吕玉兰,有幸在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邓妈妈等革命老一辈身边。那时,他在北京,年纪很轻。吕玉兰是当时最
习主席和彭丽媛同志,
那天,江山给***同志打电话,告诉不幸的消息。他吃了一惊:“玉兰同志是怎么去世的?前一段时间,我去看你们,她情况还可以呀?”江山说:“确实她这段时间恢复得不错,这次我带她到医院输液,她还是自己开门下的车。但到了医院,当天晚上就突发脑血栓,没抢救过来。”他听后长叹一声:“唉!可惜了,太可惜了!”
一年后,***同志专门写了题为《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的悼念文章。他深情地写道:“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乎乎的。”
***同志接着写道:“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同志最后写道:“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江山用几年时间,蘸着泪水为玉兰写下传记,即刻把打印稿给***同志寄去一份。他看完后,专门给江山写了一封信:“江山同志,你的书稿我看了,总的感觉很好,关于正定那一段也写得很好,我没有什么改动,同意出版。”传记出版后,江山专门给***同志寄去两本,留作纪念。
传记出版20多年后,有望再版。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摄制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吕玉兰》,已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江山和女儿江河创办的《吕玉兰纪念馆网》,也早与广大网民见面;家乡父老还为吕玉兰立了碑、塑了像,建了玉兰路、玉兰学校、玉兰小区、玉兰公园。
最后,江山深情地写道:“玉兰,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身影却无处不在。这给了我和孩子多么巨大的安慰啊!玉兰花香,香满人间!”
江山和爱人吕玉兰革命一家。他是在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起来的红色种子。改革开放以来,又是在习主席和彭丽媛同志亲切关怀、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红色网媒人。虽然,年龄、经历、职业都不同。但红色的根、魂、情,是相通的。听说他女儿江河也从事中红网的工作了。他这一家和中红网,有许多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