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黄振东)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缅甸政府向中国提出救援请求。这是对人类生存韧性的考验,更是对大国应急能力的淬炼。“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中国政府迅速行动,29日上午,派遣中国救援队乘国航包机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灾区。按照统一部署,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约22吨搜救、通信、医疗等救援物资和设备以及3只搜救犬奔赴缅甸灾区,全力协助缅方开展抢险救援。中国救援队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应急管理部负责人前往首都机场为中国救援队送行,他希望全体队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科学施救、注重安全,以钢铁意志、专业素养和拼搏奉献,展现中国救援力量的风采,传递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圆满完成这次国际救援任务。
中国政府宣布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提供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急需物资。为争夺震后救援黄金窗口期,多支中国救援力量尽锐出战,紧急驰援。29日早上7点,距地震发生仅18小时,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无人机等应急救援物资共112套就抵达缅甸仰光,成为首支抵缅的国际救援队,立即进入内比都灾区投入救援。中国救援队甫抵仰光即在华侨华人志愿者陪同下星夜兼程赶赴曼德勒灾区。当日晚9点,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也抵达仰光。此外,来自云南、浙江、深圳、上海等中国各地的民间救援力量正纷纷驰援缅甸。
中国救援队一行82人乘坐国航包机从北京飞行3600多公里,于缅甸当地时间29日下午4点30分左右抵达仰光机场,随后乘车赶赴受灾严重的曼德勒省。中国多支救援队驰援灾区,跨国地震救援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行动,成为展现国家政治敏锐性、深化地缘合作、凝聚全球治理共识的战略支点。中国救援队以“立体突围战”打通生命通道,用科技与人道主义的双重奏鸣,改写21世纪国际救灾规则。中国救援队构建“中国救援方案”,是国际救援体系的“中国升级版”。科技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能突围”。中国运用无人机热成像、航空精准投送等技术,进行“黄金72小时”内高效救援。以微型机器人技术,推动救援从“粗放式破拆”向“精准外科手术”转型。组织协同 从“单兵作战”到“联合舰队”。中国多级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卫星通信、地面指挥网络实现“全域感知”,与军队、消防、医疗力量形成“海陆空立体响应”。中国救援队运用实时卫星影像,建立“联合指挥中枢”,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中国救援队守护华侨华裔,从“乡愁纽带”到“安全网络”。缅甸地震后,中国救援队优先定位华人聚居区,通过使馆协调、侨团联动,开辟“生命绿色通道”,展现“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云南受缅甸地震波及地区,多民族救援力量协同作战,以“嵌入式”救援模式减少次生伤害,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重塑区域影响力,从“救援行动”到“治理话语权”。救援队应用卫星数据,突破技术“安全互信壁垒”。中国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国内外重特大灾害救援行动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国际救援贡献了“中国规则”。
中国救援队战略战术创新,人与装备“完美交响”,实施“三维一体”救援模式 ,空天地一体化侦察体系,雷达生命探测仪穿透瓦砾定位生命体征,无人机搭载热成像设备绘制灾情图谱,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次生灾害。针对高原、城市、山地等不同场景,配备履带式破拆车、充气式方舱医院、便携式制氧机,实现“一队多用、一装多能”。整合地质学家、心理医生、通信专家,建立“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重建”全链条响应机制。
中国救援队以“人性化”救援理念,心理干预“前置化”。中国医疗队同步开展“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通过“音乐治疗+文化抚慰”加速心理重建。在缅甸地震救援,采用“双语标识系统”与“手语翻译机器人”,确保残障人士与老年群体获得同等救援机会。在跨国救援中,中国救援队准守“中国注意事项”,进行风险预判“五维度评估。遵守《联合国宪章》与当地法律,避免卷入地缘冲突。评估余震频次、山体滑坡风险,制定“动态撤离方案”。尊重宗教习俗,避免救援物资与文化禁忌冲突。中国救援队实施能力建设“三化路径”,推动应急力量分类分级,建立“重型救援队—轻型机动队—志愿者团队”梯次架构。从“救灾”到“治世”,将应急管理纳入全球治理体系。中国救援队的行动,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象实践,也是“大国责任”的战略投射。
中国救援队队长赵明介绍道,中国救援队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立即开展卸货转运工作,已与我驻缅甸使领馆联系,正在与当地政府有关机构对接。抵达灾区后,接领具体搜救任务,派出救援小队对执行任务场地进行实地勘查,同时选择安全合适的位置搭建营地。
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王墨说:现在当地的情况是所有的倒塌,基本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倒塌,有叠饼式的、粉碎式的,还有下沉式的坍塌,基本上都有。我们对整体安全是有评估的。在进行救援的时候,我们也会对受损的坍塌的建筑进行一个整体的安全评估,也是对我们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的保障。在安全的条件下,我们希望能够营救出更多的被困人员。
中国救援队是通过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搜救队伍,人员和资源配备精良,有多次在海外成功执行搜救任务的经验,可在两个不同的工作场地同时开展行动。中国救援队以救援为笔,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缅甸到云南,从废墟到新生,跨国地震救援不仅是技术的角逐,更是文明的对话。中国正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将每一次救援行动转化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杠杆”。当五星红旗飘扬在灾区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后的重生,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这就是中国救援精神的终极答案。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胞波情深。在此艰难时刻,我们将与胞波兄弟同在,全力救助灾民,为缅甸人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支持大家早日渡过难关,用实际行动诠释中缅深厚的胞波情谊,践行同甘共苦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理念。
责编: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