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3 19:29:33点击:
敬畏岁月 吟唱生活
——王谨诗集《岁月吟唱》出版
8月3日讯(陈福荣)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谨诗集《岁月吟唱》》近日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多年纪录岁月生活的诗作。全书18万字。
在王谨的职业生涯中,以写散文和新闻作品为主,写诗不是他的主项。但在当下手机写诗热、诗坛呈缤纷的大背景下,他以时间为序,把紧随岁月的脚步,陆续写就的诗,结集出版,奉献给读者,表达对岁月的吟唱。王谨能够将一缕缕的情思与对时下的思考,化作一首首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诗歌,自然很容易让读者从过往的记忆长河中寻到与诗歌情境相对应的那段时光。共情性的同频,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被点燃,思绪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净化。这也许是我们不期然而得的阅读体验的心同此理的愉悦感。
在这本诗集里收录的现代诗,既有柔情似水、真情如蜜的诗句,读来委婉细腻,像汩汩泉水沁人心扉,比如“她用叶脉记录了生命旅程”,春暖的嫩芽,夏热的芳华,秋光的明艳,冬来的坦然落下,“或做书签或融入尘泥/但生命的接力仍然坚韧不拔。”(《做书签的一片枫叶》);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思,比如“晨起,推窗,”“苍穹一片浑浊无光”,“一切都显出木然死寂/没有光鲜,没有闪亮。”“无异给世界带来窒息乱像”(《这一天,太阳隐没》)。既有不乏获奖红色题材诗作,如 “一粒种子,发芽成为百年大树//百年风雨历练,成就世界最伟大的党”(《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又如“多少年/人们留下一种陈见/延安似乎只有窑洞和贫瘠/只有枯燥和困苦生活的历练” ,“来吧,到延安来吧,/圣地河谷老城的摹本还在复活,/宝塔山下的延安号声还在历练。//你可以体验这里的红色基因,你可以体验华夏文化复兴重任在肩” (《延安,不只是有窑洞》);更多的则是状物抒情诗,比如“你当年从石缝里探出头来/羞怯地四望这个世界/啊,原野,沃土,山峦/为什么偏偏不给我慷慨?”(《石缝中的小树》)……
诗是用有节律的语言来组织意象的一种文学形式,简言之,也可以说是有节奏感的话语。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诗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来自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或是自身工作和生活的体验。 王谨的诗作来源于生活,多是非虚构的纪实性,试图以诗行记录岁月,记录生活。
诗人和其诗是否应该有一种责任感?王谨认为,应该是有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的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文化的责任,即对语言的责任。要敬畏中国文化,写诗要讲究语言的节奏感和基本语法,不要糟蹋中国文化。二是对人类的生存面貌负责。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如何“诗意地栖居”的含义。作为诗人,应充分意识到心灵的复杂和内在的矛盾;同时也要努力描绘出人类的诗意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