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通-融媒信息

主页
分享国内外融媒信息
律政通-融媒信息网-国内外时事,奇事,新鲜事

读《用爱点亮“夕阳红”》有感

更新时间:2024-07-15 12:08:05点击:

近日,读了《用爱点亮“夕阳红”》,这是秭归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郝光益先生写我的文章,不由感慨万千!

我与郝光益先生虽然没有见过面,但经常读他的文章,早已心有灵犀。郝先生是我尊敬的老师,每到双休时,常和他“隔空”闲聊,从如何写作聊起,我聊得最多的是福利院过去那些事,没想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很快将我聊的内容用文字发表出来,这使我在万分感激之余不免对他多了些深深的敬意!

提到福利院,往事记忆犹新。1991年,我刚满32岁,改革的春风吹进山村,外出打工开始在山村兴起,在我生活的长春村,土地已经承包到户,部分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挣钱。

正在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沙镇溪镇集资在沙子岭(现在的三星店4组)办福利院,领导决定安排我负责。

这使我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沙镇溪镇在大岭(现在的三星店村3组)办过孤儿院,当时,我13岁,父母先后离去,我和姐姐、妹妹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有好心人提议我们到大岭孤儿院去,我听说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后来一打听,孤儿院已经因条件不成熟撤销了。

我想,现在政府办福利院和当年的孤儿院性质应该是一样的,将给孤寡老人带来福音。

接受任务后,好多个晚上我都辗转难眠,想得最多的是担心搞不好福利院这项工作,到头来回家的路窄。但想到领导的信任,我暗自发誓,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退缩。

上班前夕,我准备了一口大木箱,里面装的是生活用品,木箱上面放有铺盖行李、锄头等生活生产工具,一起足有120多斤。老家附近有一家煤矿,上班那天,正好有车运煤路过福利院,有一个熟悉的司机,他答应捎我一程,但说还要等一阵子。为了不耽误上班,磨炼自己意志,我背着行李,顺着蜿蜒公路向福利院走去,那天太阳特别大,烈日当空,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前赶,汗水一路往下滴,到了福利院,衣服全湿透了,肩膀也磨一道道血印。

沙镇溪镇第一所福利院第一栋楼房,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我到福利院上班时,房屋主体工程刚结束,我一边负责施工,一边开荒种菜,为福利院开业奠定基础。那段日子,我以工地为家,晚上没有电灯,就以月亮为友,星星为伴;做饭用石头支锅,没凳子就席地而座,没床就打地铺,一日三餐,以粥当饭。

当时,我心怀感恩,只想把福利院工作做好,因为全镇有上万的人,我能够在福利院负责,是多么荣幸啊!

福利院开业后,国家没有“五保”政策,靠村组给基本口粮,人平全年365市斤,镇福利统筹年人平500元,大病由政府解决。记得福利院开业那天,镇委书记紧紧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这个摊子交给你了。”

我永远难忘的是福利院开办后过第一个春节,那年腊月二十三,一场大雪将大山裹得严严实实。当人们大都沉浸在节日来临的喜庆中时,我却开心不起来,心里不知有多愁。院里仅有的一名炊事员因家庭困难不能在院值班,谁来为老人们做团年饭?我急得团团转。

“照顾好院里老人的生活是我的责任,你是我最亲的人,你不帮我,谁帮我?”我只好求助居住在老家的妻子帮忙,最初,妻子想不通。“你平时总说工作忙,很少管我们母子三人,叫花子也有个年啊!”妻子说完,心酸的泪水夺眶而出。在我的开导下,通情达理的妻子,当天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随着我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赴福利院,充当一名编外“炊事员”。到了大年三十中午,院里老人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享受幸福的“食”光,一个个喜笑颜开。

福利院开始只有两个行管服务人员,护理难度大,加之上班工资待遇低,没有节假日,服务人员资源“稀缺”。经报镇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我说服妻子干脆放弃老家新建的房屋和肥沃的承包地,举家迁入福利院,成为我的帮手。妻子主要负责饲养生猪和老人卫生等工作,夫妻双双并肩作战,使福利院管理的力量一下子强多了,我在福利院工作,心里也更踏实了。

福利院家大业大,单靠村里给基本口粮、镇福利统筹解决生活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来解决实际困难。究竟如何发展,在脑海里开始还是未知数。我白天忙工作,晚上静静地思考:政府为什么要办福利院?办院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最后终于明白福利院是民政的窗口,关系到党和政府形象,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福利院是一个单位,更是一个家庭,因此,服务对象的衣、食、住、行、病等都要全方位考虑。

首先是考虑吃饭的问题,福利院周围都是人户,没有一寸土地,我通过与附近村干部协商,服务对象采取带田的方式来解决服务对象吃菜的难题;通过办猪场达到肉食自给。为减少开支,我带着一部分身体好的老人上山种菜,还亲手为老人每月义务理发。有12年时间,福利院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

由于工作压力大,导致长时间失眠,夜晚无法入睡,就写新闻报道,坏事变成了好事。我热爱生活,不打牌,将写新闻报道当作一种乐趣。我写出的《生命在爱心中延长》、《两院架起爱心桥》、《孤儿周铁山 有了好靠山》等新闻稿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现在想起,仍然激动人心。通过新闻宣传,让福利院老人、残疾人、孤儿得到社会上更多人士的关爱,如南京同仁堂的爱心人士,到福利院开展公益活动;县二中学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到福利院看望慰问学生周铁山。

直到2003年3月,湖北省实施福星工程,才规定“五保”政策,一个老人每月大概65元生活费,并要求乡镇大办福利院。2004年,沙镇溪镇利用梅坪村闲置小学改造成第二福利院。

从此,“五保”经费每年不断上涨,随着养老政策的逐步落实,自2010年开始,福利院年满60岁老人每月有社保,80岁老人,每月有高龄补贴,并且逐年增长,福利院老人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福。

如今,特困老人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不愁吃穿,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养老健身活动,安享幸福的晚年。(作者:秭归县沙镇溪镇 梅大春)



责编: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