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3 16:03:59点击:
本网讯 “百会·举阳舍”“关元·固元轩”“风池·息风斋”……走进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针灸科病区,一股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间病房皆以经典穴位为名,以诗化意境为魂,使医者之治、患者之养皆蕴藏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养生智慧,成就一段“医理可参、诗意可栖”的中医文化新篇章。
近日,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针灸科创新推出“穴位病房”服务模式,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患者带来兼具文化底蕴与专业治疗的就医新体验。
针灸科病区,17间特色病房以中医经典穴位命名,如“百会·举阳舍”对应头顶“诸阳之会”,寓意提神醒脑、统领全局;“足三里·和安居”以“长寿穴”命名,象征调理脾胃、固本培元;“风池·息风斋”取意“祛风之池”,治疗头痛、颈椎病、中风、癫痫等病证。每间病房不仅标注穴位位置与功效,更融入诗词化命名与养生哲学,如“气海·聚阳轩”喻生命能量汇聚,“攒竹·青峦阁”暗含明目醒神之意,让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穴位病房”不仅是治疗空间,更是中医文化课堂。护士在患者入院时,会结合病房名称讲解穴位知识,如“神阙·星阙庭”对应肚脐,强调其“生命之源”的重要性;“地仓·春泥舍”针对面瘫患者,传递“笑颜如初”的康复愿景。
患者王女士感慨:“住在‘膻中·畅气馆’,护士长教我按压穴位缓解胸闷,现在连情绪都更平和了。”这种沉浸式学习让中医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帮助患者出院后仍能准确描述穴位功能,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养生”的转变。
临床实践表明,穴位命名病房与针灸治疗形成协同效应。医生在施针时,常以病房名称引导患者感知穴位作用,如治疗失眠时提及“神门·敛神庭”,增强患者对“宁心安神”原理的理解。
针灸科主任张宾介绍:“患者通过病房名称建立穴位记忆后,治疗配合度显著提高,甚至能主动参与穴位按摩,形成‘治疗—认知—反馈’的良性循环。”这种医患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疗效,更让患者感受到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太和县中医院院长班文明表示:“‘穴位病房’是中医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希望通过环境营造、知识普及与临床实践的三维结合,让中医智慧‘活’在患者身边。”目前,该模式已吸引多地医疗机构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中医特色服务创新的典范。未来,医院计划进一步拓展“穴位病房”功能,如增设中医养生操教学、膳食调理指导等,打造全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
从“百会”统领全局到“神阙”固本培元,太和县中医院针灸科以“穴位病房”为纽带,将中医文化融入诊疗细节,让患者在诗意栖居中收获健康。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现代医疗服务注入了人文温度,为中医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 王绍勇 )